近日,清华大学神经系统弥漫中线胶质瘤多学科团队与患者龙森(化名)全家一起举行了术后一周年庆祝会。会议由清华大学神经系统弥漫中线胶质瘤多学科团队负责人、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临床医学院助理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章薇主持。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李海涛教授、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钱文丽博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王劲教授出席并讲话。
2021年1月初,龙森因胸髓内弥漫中线胶质瘤复发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入院时患者病情急速恶化,意识丧失,陷入昏迷,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胸髓内肿瘤复发伴颅内多发转移,经全力抢救后行胸髓内复发肿瘤切除术,然而,术后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患者颅内转移灶急速进展,基本生命体征需靠药物维持,更无法耐受术后的常规放化疗,彼时患者命悬一线,危在旦夕。
图 |龙森在接受个体化精准治疗前后头颅矢状位MRI影像
(左:治疗前;右:治疗后)
清华大学神经系统弥漫中线胶质瘤多学科团队基于其临床诊疗经验,深度融合临床和基础研究,综合患者肿瘤分子病理诊断、多组学测序及分析结果、该患者来源的肿瘤干细胞实验,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在常规放疗、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将表观遗传学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并全程给予心理疏导与支持。基于此,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同时间节点,收集患者体液样本,进行蛋白组学检测与分析,实时监测治疗效果,为每一步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依据。一年来,经过团队全力以赴的精心救治,患者现已转危为安,各项基本生命体征平稳,颅内多发转移灶显著缩小,部分病灶甚至消失,髓内肿瘤复发病灶控制良好,生存质量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合影(从左至右) |荆林凯医师;龙森妈妈;章薇医师;龙森爸爸;李海涛教授;钱文丽博士;神经外科杨学军主任
弥漫中线胶质瘤患者家属代表,龙森妈妈发言表示:在入院接受治疗前,他们曾在全球范围寻求过最好的医生团队和最前沿的救治方案,经过多方比对,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因为相信清华大学,相信依托大学成立的弥漫中线胶质瘤多学科团队,一定会集清华最强学科之力,突破这一世界级不治之症。她代表患者群体,对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患者提供的全力救治与暖心服务深表感谢。
视频 | 患者家属代表(龙森妈妈)发言
王劲教授表示神经系统弥漫中线胶质瘤的治疗是全球神经外科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鉴于肿瘤原发于中枢核心部位,手术切除程度有限、风险极高,目前国内外暂无针对手术之外的治疗指南。近年来,基于分子病理诊断的靶向和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带了曙光,然而神经系统肿瘤的免疫特性导致相关疗法在患者中的获益甚微。该团队基于表观遗传学的免疫治疗具有新颖性,不但为弥漫中线胶质瘤患者造福,更值得在其他类型的神经系统肿瘤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钱文丽博士代表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生命学院院长时松海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神经系统弥漫中线胶质瘤多学科团队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愿景,高度肯定了该团队已取得的科研进展与临床疗效。她表示以神经疾病为方向的基础科研与临床诊疗结合,以及从脑疾病到脑健康是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的重点支持与发展方向。期望团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密切协作,加速推动高质量成果的产出。
李海涛教授对团队在弥漫中线胶质瘤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与热烈祝贺,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阐述了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该团队将表观遗传学从基础理论转化应用至临床实践,并结合免疫治疗在该类患者中取得的显著疗效,不但为这类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策略,更值得在其他疾病中进行深入思考、研究与探索。
最后,董家鸿院士表示清华大学神经系统弥漫中线胶质瘤多学科团队秉承患者至上的宗旨,铭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首要任务,一年来在攻克神经系统弥漫中线胶质瘤这一世界级顽疾中,迈出了重要脚步。该团队基于临床实践中发现的科学问题,以多学科融通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式,对脑肿瘤治疗难题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并将解决方案运用至患者的救治中去,提升了脑肿瘤的治疗效果,值得在其他学科中进一步推广。
弥漫中线胶质瘤(Diffuse Midline Glioma, DMG)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好发于神经系统的“中轴线”区域,如丘脑、脑干、脊髓。患者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仅为5-11岁。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弥漫内生型脑干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DIPG)。这一胶质瘤类型始现于2016年第四版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至今仅有5年余。在2021年最新版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级中,DMG伴有H3K27改变被划归为WHO 4级(最高恶性级别),该类肿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仅11个月。相较于广为人知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同为中枢神经系统WHO 4级肿瘤,其患者平均生存期约为15个月,显而易见,DMG患者的预后更差。DMG因其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功能区域,手术切除范围非常有限,大部分病例仅能做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手术刀“难切”。当下,尚无国际治疗指南,临床上仍沿用GBM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然而,目前有限的研究结果提示,DMG与GBM不论在肿瘤发生还是恶性进展中的机制均存在巨大差异。仅以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为例,DMG因其MGMT启动子普遍低甲基化,使得现有治疗GBM的一线化疗用药替莫唑胺在此类患者中显著耐药,常规放疗也未能使此类患者生存期获益,辅助疗法“难治”,其余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更为或缺。因此,DMG伴有H3K27改变的治疗瓶颈亟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