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欧光朔教授课题组在Current Biology发表题为“IFT88-KAP相互作用介导驱动蛋白-2与IFT耦合的保守机制” IFT88-KAP interaction defines a conserved mechanism for kinesin-2-IFT coup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AlphaFold结构预测、系统突变筛选、线虫遗传互补与人类细胞验证等多项技术,首次揭示IFT88/OSM-5通过其TPR结构域与驱动蛋白-2的KAP亚基ARM重复区形成保守静电互作界面,直接介导驱动蛋白-2与纤毛内运输(IFT)机器的耦联。
2025年9月12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张伟课题组在 Science Advances 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and neural basis of vomiting behavior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黑腹果蝇具备呕吐能力,并通过遗传学与药理学手段,系统解析出一条完整的“从输入到输出”的呕吐调控环路。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遗传动物模型的空白,也为人类呕吐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9月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姚骏课题组联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等合作单位完成的研究论文,题为“小胶质细胞通过Serinc2依赖的磷脂合成诱导双相抑郁行为的发生”(Microglia contribute to bipolar depression through Serinc2-dependent phospholipid synthesis)
2025年8月25日,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高小榕、清华大学高上凯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杂志(IF=25.9)发表长篇综述文章“Brain-Computer Interface—A Brain-in-the-Loop Communication System”,系统梳理了脑机接口作为通信系统的理论框架、关键技术、面临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2025年8月11日,清华大学药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肖百龙教授团队与生命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联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发表题为《PIEZO1基因L322P变异通过影响离子通道机械激活而非化学激活的方式引起胎儿水肿发生》(The fetal hydrops-associated single-residue mutation L322P disrupts mechanical but not chemical activation of the PIEZO1 ion channel)的研究论文。
2025年8月11日17时,《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发表了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姚骏课题组完成的题为“胰腺-海马反馈机制调控抑郁相关行为的昼夜节律变化”(A pancreas-hippocampus feedback mechanism regulates circadian changes in depression-related behaviors) 的研究论文。在该研究中,作者阐述了大脑海马脑区和胰腺之间存在胰-脑轴反馈回路,该回路使外周胰岛素分泌在大脑调控下保持在稳态水平,以维持胰岛素节律的动态平衡,双相情感障碍的易感基因RORβ通过扰动胰-脑轴使得小鼠的胰岛素和行为的生物节律发生紊乱,从而产生双相样行为缺陷。
2025年8月6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姚骏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前岛叶皮层通过两种不同分布的小胶质细胞分别调控抑郁样和自闭样行为"(Anterior insular cortex regulates depression-like and ASD-like behaviors via the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 of two subsets of microgl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于前岛叶皮层(aIC),通过单细胞测序、电生理、免疫荧光成像与行为学分析等技术,首次揭示小鼠aIC存在分别以Cx3cr1和Tmem119为标志物的两种小胶质细胞亚型,Cx3cr1阳性细胞会特异性影响小鼠的自闭样行为,而Tmem119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则特异性的影响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2025年6月12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钟毅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医学院李乾团队联合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记忆在不同突触集群间的快速转移促进果蝇的遗忘”Rapid memory shift between different synaptic ensembles promotes forgetting in Drosophila的文章,发现果蝇记忆痕迹是通过突触层面的“先转移后消失“来介导记忆遗忘,并且进一步解析了该过程依赖于突触前活性区(AZs)数目“先增加后下降”的结构变化及其中的分子机制,为理解记忆主动遗忘机制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