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刘鹏团队联合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章薇团队在hLife上发表题为“HiTIP-seq profiles epigenomic reprogramming of patient-derived diffuse midline glioma stem cells to epigenetic therapy”的封面文章。
2024年7月9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贾晓轩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imulus type shapes the topology of cellular functional networks in mouse visual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小鼠视觉皮层网络如何动态处理不同类型视觉刺激的问题,构建了跨多个视觉脑区的大规模单神经元尺度功能网络,揭示了不同拓扑尺度网络结构在处理视觉刺激过程中的变化,为研究视觉信息处理中的网络变化机制提供重要的支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研情境导向的实验课程背景,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举措,进一步打造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新模式,2024年7月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人工进化”暑期学校举办的KAND医患进课堂活动在生物学馆实验教学中心214教室举行。
2024年7月2日,清华大学医学院蓝勋课题组与清华大学药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李寅青课题组合作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racking-seq reveals the heterogeneity of off-target effects in 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项名为Tracking-seq的新型脱靶效应检测技术,并借助该技术揭示了不同细胞类型、不同编辑工具间存在的脱靶效应异质性。此项研究将为基因编辑在基因治疗等领域的安全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及技术支持。
2024年4月12日,清华大学药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鲁白实验室在 Cell Research 杂志发表了题为APOE3ch alleviates Aβ and tau pathology and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human APPNL-G-F cerebral organoid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文章,作者通过敲入APP基因致病性突变而建立了AD人源性类脑器官模型。该模型在时间维度依次呈现AD的关键病理特征,包括Aβ沉积、tau病理性变化、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元死亡,为研究AD 发生发展机制和开发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工具。此外,作者使用该AD类脑器官模型揭示了APOE3ch突变对AD病理过程和神经退行性变化的保护作用。
来自清华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联手,基于哺乳动物丘脑和皮层整合多模态感觉信息的工作原理,构建了一款新的脑启发AI模型(CTCNet),实现了混合语音分离技术突破,让计算机进一步学会像人脑一样“听话”。这一创新性学科交叉研究成果于2024年4月5日线上发表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国际期刊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TP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