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毅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α2-chimaerin和Rac1活性的相互作用决定了长期记忆的动态维持” (Interplay between α2-chimaerin and Rac1 activity determines dynamic maintenance of long-term memory)的研究论文。
2019年11月15号, 洪波课题组在《神经影像》发文,在大规模的人类ECoG记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脑皮层区域在时空微状态下的概率共激活的功能网络分割的新方法,揭示了一种由任务和休息大脑共享的大规模皮层网络的概率和频率特异性耦合机制。
2019年10月30号,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熊巍课题组在eLife杂志上发表题为《小鼠的TMC1蛋白通过参与形成漏电流通道来调节其听觉毛细胞的频率选择性和兴奋性》(TMC1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 leak channel that modulates tonotopy and excitability of auditory hair cells in mice)的学术文章。
2019年10月7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毅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果蝇能够形成一种不需要蛋白质合成依赖的固化的长时程记忆”(Long-term memory is formed immediately without the need for protein synthesis-dependent consolidation in Drosophil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揭示了“情境效应”是依赖于一种不需要蛋白质合成却几乎能够终生维持的情境依赖记忆,并揭示了这种记忆提取的多感官整合神经机制。这一研究颠覆了人们对于长期记忆的认知,并启发科学家们重新理解记忆的本质。
2019年9月5日,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钟毅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果蝇不稳定记忆和稳定记忆主动遗忘的遗传解析”(Genetic Dissection of Active Forgetting in Labile and Consolidated Memories in Drosophil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对果蝇不稳定短记忆和稳定长记忆主动遗忘的下游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地比较和解析,发现不稳定短记忆的主动遗忘由Rac1/WAVE complex/ Dia通路介导,而稳定长记忆的主动遗忘通过Cdc42/WASp/ Arp2/3 complex通路介导。由于Dia和Arp2/3 complex被报道分别调控神经元微丝骨架线性生长和分支生长,这使得本论文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稳定性不同的记忆组分的主动遗忘可能与神经元不同形式的微丝结构的生长方式有关。
On Aug. 27, 2019, Dr. Xiao Bailong published ’Levering Mechanically Activated Piezo Channels for Potential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019年8月21日,《自然》 (Nature) 期刊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由清华大学药学院肖百龙课题组与生命科学学院李雪明课题组合作撰写的《哺乳动物触觉感知离子通道Piezo2的结构与机械门控机制》(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of the Mammalian Tactile Channel Piezo2)研究论文,首次报导了赋予我们人类自身触觉感知能力的机械力分子受体-Piezo2离子通道的高分辨率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和精巧工作机制。该研究也是两个课题组继2018年1月22日合作在《自然》报导机械门控Piezo通道家族另一成员-Piezo1离子通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和分子机制后,在该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不仅有力推动了对Piezo通道家族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的理解,也为基于Piezo通道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然》同时刊发了评论员文章对该研究作了高度评价。
2019年7月31日,清华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封面文章’Towards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with hybrid Tianjic chip architecture’,开发出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并演示了一辆由新型人工智能芯片驱动的自动驾驶自行车。这项工作依托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施路平教授团队进行,宋森教授为共同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