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苑克鑫课题组与洪波课题组合作在Neuron发表了题为“负责一般性和防御性觉醒控制的通用丘脑枢纽”(A common thalamic hub for general and defensive arousal control)的研究论文,发现听觉丘脑的内侧部是一般性觉醒神经网络和防御性觉醒神经网络共享的重要丘脑节点。
2023年7月18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欧光朔实验室在《美国科学院院报》杂志发表了题为“调节内连结蛋白促成纤毛轴丝分化”(Modulation of inner junction proteins contributes to axoneme differentiation)的文章,报道了纤毛轴丝分化的机理与功能。
2023年6月26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吝易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雪瑞课题组合作在Cell发表了题为”区室化振荡翻译调节昼夜节律时钟”(Circadian Clocks are Modulated by Compartmentalized Oscillating Transl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细胞中利用相分离协调蛋白质翻译的精细时空调控,从而维持昼夜节律周期的分子机制。
2023年6月22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姚骏课题组在Cell Reports以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16p11.2 CNV gene Doc2α functions in neurodevelopment and social behaviors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Secretagog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人类16p11.2拷贝数变异基因Doc2α与它的互作蛋白SCGN在自闭症样行为中的作用。
2023年6月2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孔令杰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北京大学生命学院合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以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Plug-and-play fibre-optic sensors based on engineered cells for neurochemical monitoring at high specificity in freely moving anim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设计一种基于工程细胞的即插即用型光纤探针(FOPECs),实现了自由活动、非转基因动物体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实时、高特异性检测。其优势是不受限于动物物种,可实现即时、高特异性检测;除可应用于神经系统,也可应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监测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动态浓度。
2023年5月31日,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齐岭教授课题组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吝易教授课题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 The mechanisms to dispose of misfolded proteins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adipocytes 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在小鼠脂肪细胞中SEL1L-HRD1 ERAD和ER-phagy的共同作用机制,并发现脂肪细胞对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的积累可能具有高度适应性。
2023年5月12日,清华大学戴琼海、吴嘉敏、祁海共同通讯在Cell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空间约束的多角度衍射编码,实现非相干光孔径合成;建立了双光子合成孔径显微术(Two-photon synthetic aperture microscopy, 2pSAM),“化点为针”,通过多角度针状光束的扫描在实现高速三维感知的同时,将双光子成像光毒性降低了1000倍以上。
2023年5月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怡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高召兵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实验室于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文章, 首次证实了CLCC1是内质网定位的氯离子通道的孔道形成组分;从全长序列看,CLCC1与CLIC(Chloride intracellular channel)蛋白序列并无相似性,该研究团队建议根据CLCC1内质网定位特征和电生理数据,将该基因重新命名为ER Anion Channel 1 (ERAC1);CLCC1调节内质网阴、阳离子稳态;CLCC1的功能缺失会破坏内质网的离子稳态,引发内质网胁迫并参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的病理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