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盛兴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发表论文。论文发现,使用柔性薄膜单晶硅二极管与神经系统集成,在光照情况下可产生极化电场,不需引入光遗传学等基因编码工具,即可对离体和在体的神经信号进行选择性的无线激活和抑制。同时,薄膜硅结构可在生物体内安全降解,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种生物友好、非遗传学、可无线远程操作、实现激活-抑制双向光电调控的植入式器件,可为基础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2022年8月16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郭增才课题组在 Cell Reports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 “左右半脑短时记忆的偏侧化”(Lateralization of short-term memory in the frontal cortex)的研究论文,发现了短时记忆在左右半脑具有不同的主导性,揭示了此过程中左右半脑相互作用的环路机制。
2022年8月12日, 清华大学药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肖百龙团队在《神经元》 (Neuron)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iezo1介导星形胶质细胞的机械信号传导并调节海马成体神经发生和认知功能》(Astrocytic Piezo1-mediated mechanotransduction determines adult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ve functions)的研究长文,揭示了Piezo1作为星形胶质细胞的机械传感器,可以将机械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通过影响ATP释放参与调节海马成体神经发生和认知功能的重要作用,为机械信号转导参与调控大脑组织稳态提供了证据。
清华大学药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鲁白实验室在Cell子刊 i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Corticosterone antagonist or TrkB agonist attenuates schizophrenia-like behavior in a mouse model combining Bdnf-e6 deficiency and developmental stres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机理研究,临床诊断及相关药物开发,均具有积极意义。
2022年7月12日,熊巍实验室在Cell Reports(《细胞报告》)杂志上发表题为Template-independent genome editing in the Pcdh15av-3j mouse, a model of human DFNB23 nonsyndromic deafness(不依赖于修复模板的基因编辑应用于Pcdh15av-3j小鼠品系,一个人类非综合性耳聋DFNB23的动物模型)的研究论文。本工作首次在哺乳动物模型上展示了利用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的基因修复通路有效实现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在体基因治疗。
2022年6月29日,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自动化系,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戴琼海团队在Nature Protocols期刊发表了文章“A practical guide to scanning light-field microscopy with digital adaptive optics”的研究论文。该团队继2021年在Cell发文构建DAOSLIMIT成像框架后,进一步提出详尽的自适应扫描光场开源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商用现成的光机电器件设备,作为普通宽视场荧光显微镜的拓展模块,提供了硬件,软件,图形操作界面全流程开源的扫描光场显微镜实现方案,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种类的光场显微仪器,是国际上首篇高分辨率光场显微技术的指南文章,为生物学实验室构建简单实用的先进显微成像系统提供了支撑。
2022年6月20日,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时松海课题组在《自然神经科学》 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该研究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出发,首次阐明了发育早期大脑新皮层神经前体细胞—放射状胶质前体细胞(Radial glia progenitor,RGP)—通过无氧糖酵解大量合成并分泌乳酸,刺激血管生长,并同时调节线粒体形态以维持RGP对称增殖分裂性能的崭新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张伟研究员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深度无监督学习方法(Selfee)来表征动物行为。该研究于6月17日在线发表在《eLife》杂志上,题目为“Selfee, 一种自监督的动物行为特征提取方法”(Selfee, Self-supervised Features Extraction of animal behavi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