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自动化系,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戴琼海团队在Nature Protocols期刊发表了文章“A practical guide to scanning light-field microscopy with digital adaptive optics”的研究论文。该团队继2021年在Cell发文构建DAOSLIMIT成像框架后,进一步提出详尽的自适应扫描光场开源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商用现成的光机电器件设备,作为普通宽视场荧光显微镜的拓展模块,提供了硬件,软件,图形操作界面全流程开源的扫描光场显微镜实现方案,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种类的光场显微仪器,是国际上首篇高分辨率光场显微技术的指南文章,为生物学实验室构建简单实用的先进显微成像系统提供了支撑。
2022年6月20日,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时松海课题组在《自然神经科学》 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该研究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出发,首次阐明了发育早期大脑新皮层神经前体细胞—放射状胶质前体细胞(Radial glia progenitor,RGP)—通过无氧糖酵解大量合成并分泌乳酸,刺激血管生长,并同时调节线粒体形态以维持RGP对称增殖分裂性能的崭新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张伟研究员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深度无监督学习方法(Selfee)来表征动物行为。该研究于6月17日在线发表在《eLife》杂志上,题目为“Selfee, 一种自监督的动物行为特征提取方法”(Selfee, Self-supervised Features Extraction of animal behaviors)。
2022年6月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欧光朔和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李雪明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 Natl Acad Sci U S A)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肠道顶端表面原位结构揭示了微绒毛上存在纳米毛”(In situ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apical surface reveals nanobristles on microvilli)的论文。
这项研究旨在探索最小化颅内脑电创伤的脑机接口方案,为未来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帮助重度瘫痪的残疾人恢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该研究利用癫痫手术病人植入颅内电极探测癫痫灶的机会,准确获取人脑视觉背侧通路的MT脑区的脑电信号,通过自适应的机器学习算法,识别视觉注意力引起的MT脑电信号微弱变化,实现准确快速的字符目标检测。
2022年5月15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李乾助理研究员(钟毅教授课题组)在《衰老细胞》(Aging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果蝇MAPK依赖的保护机制逐渐丢失导致衰老后记忆更易受到干扰”(Age-related memory vulnerability to interfering stimuli is caused by gradual loss of MAPK-dependent protection in Drosophila)的文章,揭示了衰老后记忆更容易受到干扰的生物机理。
2022年4月28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欧光朔实验室在《Proc Natl Acad Sci U S A》杂志发表了题为“一个拮抗多效基因调控了生殖与寿命的权衡”(An antagonistic pleiotropic gene regulates the reproduction and longevity tradeoff)的文章,报道拮抗多效基因trl-1调控了生殖与寿命之间的权衡。
郭增才课题组联合重庆医科大学谢鹏课题组在精神疾病领域权威学术期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发表题为《一条从内嗅皮层到视觉皮层的神经环路调控抑郁样行为》(An entorhinal-visual cortical circuit regulat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的研究论文,揭示从内嗅皮层→次级视觉皮层内侧区的神经环路在抑郁症中可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