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了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戴琼海院士团队题为“Virtual-scanning light-field microscopy for robust snapshot high-resolution volumetric imaging”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在扫描光场显微的基础上,发布了国际首个大规模多样本的显微光场超分辨率数据集,进一步提出了虚拟扫描光场显微技术(VsLFM)
2023年4月3日,孔令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杂志以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Deep learning supported discovery of biomarkers for clinical prognosis of liver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AI和病理医生相互协作的方式构建了癌症预后标志物智能挖掘平台PathFinder,证实了仅使用活检病理样本的全局组织稀疏空间分布信息即可实现准确预后。并以肝细胞癌为例进行数据挖掘、表征,验证了两种全新的预后标志物,展示了深度学习方法在精准医学应用的新范式。
2023年3月28日,清华大学时松海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al neuronal origin regulates neocortical map formation”的文章,从谱系依赖的神经环路形成以及功能组装方面系统地解析了小鼠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功能图谱形成的机理以及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
2023年3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钟毅课题组在eLife期刊发表了题为“果蝇的两个连续学习任务间相互干扰机制的遗传解析”(Genetic dissection of mutual interference between two consecutive learning tasks in Drosophila)的文章,发现果蝇连续学习两个不同任务时,新旧任务之间的相互干扰由不同的分子机制进行调控。
2023年2月17日,清华大学药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鲁白教授和豆扬博士在Antibody Therapeutic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using a high-throughput single B-cell cloning method”的研究工作。
2023年02月13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贾怡昌课题组在精神疾病领域权威学术期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发表了题为“转录因子TCF7L2作为一个分子开关通过DNA结合结构域在中脑控制哺乳动物发声”(TCF7L2 acts as a molecular switch in midbrain to control mammal vocalization through its DNA binding domain but not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小鼠发声的分子基础。
2023年2月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钟毅课题组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奖赏记忆的自发回复源于消退记忆的主动遗忘”(Spontaneous recovery of reward memory through active forgetting of extinction memory)的文章,发现奖赏记忆的消退之所以会随着时间自发回复,是因为消退产生了一种会发生主动遗忘的反向记忆。这种主动遗忘是由Rac1/Dia分子通路介导的,用遗传学或者药理学的方法阻断此通路可以有效阻止自发回复现象的产生。
北京时间2023年1月20日,清华大学章薇团队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封面文章“Diffuse midline glioma treated with epigenetic agent-based immunotherapy”(基于表观遗传学药物的免疫疗法治疗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图1)。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运用表观遗传学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帕比司他(Panobinostat)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他泽司他(Tazemetostat),联合免疫检测点PD-1抑制剂帕博丽珠单抗(Pembrolizumab)和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治疗伴有广泛软膜播散转移和/或复发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患者,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